关灯
护眼
字体:

病后杂谈之余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不能戴帽,也不大行;人堆里要防挤掉或挤歪,也不行。装了一个多月,我想,如果在路上掉了下来或者被人拉下来,不是比原没有辫子更不好看么?索性不装了,贤人说过的:一个人做人要真实。

    但这真实的代价真也不便宜,走出去时,在路上所受的待遇完全和先前两样了。我从前是只以为访友作客,才有待遇的,这时才明白路上也一样的一路有待遇。最好的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小则说是偷了人家的女人,因为那时捉住奸夫,总是首先剪去他辫子的,我至今还不明白为什么;大则指为“里通外国”就是现在之所谓“汉奸”我想,如果一个没有鼻子的人在街上走,他还未必至于这么受苦,假使没有了影子,那么,他恐怕也要这样的受社会的责罚了。

    我回中国的第一年在杭州做教员,还可以穿了洋服算是洋鬼子;第二年回到故乡绍兴中学去做学监,却连洋服也不行了,因为有许多人是认识我的,所以不管如何装束,总不失为“里通外国”的人,于是我所受的无辫之灾,以在故乡为第一。尤其应该小心的是满洲人的绍兴知府的眼睛,他每到学校来,总喜欢注视我的短头发,和我多说话。

    学生们里面,忽然起了剪辫风潮了,很有许多人要剪掉。我连忙禁止。他们就举出代表来诘问道:究竟有辫子好呢,还是没有辫子好呢?我的不假思索的答复是:没有辫子好,然而我劝你们不要剪。学生是向来没有一个说我“里通外国”的,但从这时起,却给了我一个“言行不一致”的结语,看不起了。“言行一致”当然是很有价值的,现在之所谓文学家里,也还有人以这一点自豪,〔33〕

    但他们却不知道他们一剪辫子,价值就会集中在脑袋上。轩亭口离绍兴中学并不远,就是秋瑾小姐就义之处,他们常走,然而忘却了。“不亦快哉!”——到了一千九百十一年的双十,后来绍兴也挂起白旗来,算是革命了,我觉得革命给我的好处,最大,最不能忘的是我从此可以昂头露顶,慢慢的在街上走,再不听到什么嘲骂。几个也是没有辫子的老朋友从乡下来,一见面就摩着自己的光头,从心底里笑了出来道:哈哈,终于也有了这一天了。

    假如有人要我颂革命功德,以“舒愤懑”那么,我首先要说的就是剪辫子。

    四

    然而辫子还有一场小风波,那就是张勋〔34〕的“复辟”一不小心,辫子是又可以种起来的,我曾见他的辫子兵在北京城外布防,对于没辫子的人们真是气焰万丈。幸而不几天就失败了,使我们至今还可以剪短,分开,披落,烫卷张勋的姓名已经暗淡“复辟”的事件也逐渐遗忘,我曾在风波里提到它,别的作品上却似乎没有见,可见早就不受人注意。现在是,连辫子也日见稀少,将与周鼎商彝同列,渐有卖给外国人的资格了。

    我也爱看绘画,尤其是人物。国画呢,方巾长袍,或短褐椎结,从没有见过一条我所记得的辫子;洋画呢,歪脸汉子,肥腿女人,也从没有见过一条我所记得的辫子。这回见了几幅钢笔画和木刻的阿q像,这才算遇到了在艺术上的辫子,然而是没有一条生得合式的。想起来也难怪,现在的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他生下来已是民国,就是三十岁的,在辫子时代也不过四五岁,当然不会深知道辫子的底细的了。那么,我的“舒愤懑”恐怕也很难传给别人,令人一样的愤激,感慨,欢喜,忧愁的罢。十二月十七日。

    一星期前,我在病后杂谈里说到铁氏二女的诗。据杭世骏说,钱谦益编的列朝诗集〔35〕里是有的,但我没有这书,所以只引了订讹类编完事。今天四部丛刊续编的明遗民彭孙贻茗斋集〔36〕出版了,后附明诗钞,却有铁氏长女诗在里面。现在就照抄在这里,并将范昌期原作,与所谓铁女诗不同之处,用括弧附注在下面,以便比较。照此看来,作伪者实不过改了一句,并每句各改易一二字而已——教坊献诗

    教坊脂粉(落籍)洗铅华,一片闲(春)心对落花。

    旧曲听来犹(空)有恨,故园归去已(却)无家。云鬟半挽(馨)临妆(青)镜,雨泪空流(频弹)湿绛纱。今日相逢白司马(安得江州司马在),尊前重与诉(为赋)琵琶。

    但俞正燮癸巳类稿又据茅大芳希董集,言“铁公妻女以死殉”〔37〕;并记或一说云“铁二子,无女。”那么,连铁铉有无女儿,也都成为疑案了。两个近视眼论扁额上字,辩论一通,其实连扁额也没有挂,原也是能有的事实。不过铁妻死殉之说,我以为是粉饰的。合艹州史料所记,奏文与上谕具存,王世贞明人,决不敢捏造。

    倘使铁铉真的并无女儿,或有而实已自杀,则由这虚构的故事,也可以窥见社会心理之一斑。就是:在受难者家族中,无女不如其有之有趣,自杀又不如其落教坊之有趣;但铁铉究竟是忠臣,使其女永沦教坊,终觉于心不安,所以还是和寻常女子不同,因献诗而配了士子。这和小生落难,下狱挨打,到底中了状元的公式,完全是一致的。

    二十三日之夜,附记。

    cc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五年三月文学月刊第四卷第三号,发表时题目被改为病后余谈,副题亦被删去。参看本书附记。

    〔2〕宋端仪字孔时,福建莆田人,明成化时进士,官至广东提学佥事。著有考亭渊源录、立斋闲录等。立斋闲录,四卷,是依据明人的碑志和说部杂录的笔记,自太祖吴元年至英宗天顺(1367—1464)止。鲁迅家藏的是明抄国朝典故本,残存上二卷。

    〔3〕“礼不下庶人”语见礼记曲礼。〔4〕汇刻书目清代王懿荣编,共二十卷,系将顾修原编本及朱隘增订本重编而成,是各种丛书的详细书目,共收丛书五百六十余种。后来又有续汇刻书目、续补汇刻书目、再续补汇刻书目等。

    〔5〕宫闺秘典即皇明宫闺秘典,又名酌中志,明代刘若愚著,共二十四卷,写明末太监魏忠贤专权时的宫廷内幕情况。〔6〕傅某指傅增湘(1872—1949),字沅叔,四川江安人,藏书家。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著有藏园群书题记等。〔7〕永乐实录明代杨士奇等编纂,共一三卷;明史艺文志作成祖实录。

    〔8〕安徽丛书安徽丛书编审会编辑,共四集,内容为汇集安徽人的著作,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五年间陆续出版。〔9〕俞正燮字理初,安徽黟县人,清代学者。著有癸巳类稿、癸巳存稿、四养斋诗稿等。癸巳类稿,共十五卷,刻于道光癸巳(1833),内容是考订经、史以至小说、医学的杂记,除乐户丐户籍及女乐考附古事一文载癸巳类稿卷十二中。收入安徽丛书的这一部书是作者晚年的增订本。

    〔10〕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别号合艹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代文学家。官至南京刑部尚书。著有合艹州山人四部稿、合艹山堂别集等。合艹州史料,明代董复表编,系采录王世贞著作中有关朝野的记载编纂而成,计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十卷。

    〔11〕齐泰江苏溧水人,官兵部尚书;下文的黄子澄,江西分宜人,官太常卿;茅大芳,江苏泰兴人,官副都御史。他们都是忠于建文帝的大臣,永乐登位时被杀。

    〔12〕惰民又作堕民,明代称作丐户,清雍正元年(1723)始废除惰民的“丐籍”教坊废于清雍正七年(1729)。女乐废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

    〔13〕“舒愤懑”汉代班固作有典引一文,歌颂朝廷功德,文前小引中说:“窃作典引一篇,虽不足雍容明盛万分之一,犹启发愤满,觉悟童蒙,光扬大汉,轶声前代;然后退入沟壑,死而不朽。”“舒愤懑”即班固所说的“启发愤满”

    〔14〕“不亦快哉!”金圣叹在他批评的西厢记的圣叹外书卷七拷艳章篇首中说:“昔与亚斤山同客共住,霖雨十日,对床无聊,因约赌说快事,以破积闷。”下面就记录了“快事”三十三则,每则都用“不亦快哉”一语结束。

    〔15〕琳琅秘室丛书清代胡珽校刊。共五集,计三十六种,所收主要是掌故、说部、释道方面的书。茅亭客话,宋代黄休复著,共十卷,内容系记录从五代到宋真宗时(约当公元十世纪)的蜀中杂事。

    〔16〕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编选影印的丛书四部丛刊的续编,共八十一种,五百册。

    〔17〕洪迈(1123—1202)字景庐,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代文学家。容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各十六卷,又五笔十卷,是一部有关经史、文艺、掌故等的笔记。〔18〕张元济(1867—1959)字菊生,浙江海盐人,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著有校史随笔、涉园序跋集录等。容斋随笔五集有张元济写于一九三四年的跋,其中说:“清代坊刻,随笔卷九阙五胡乱华一则,三笔卷三阙北狄俘虏之苦一则,卷五阙北虏诛宗王一则。盖当时深讳胡、虏等字,刊者惧罹禁网,故概从删削。”

    〔19〕晁说之(1059—1129)字以道,号景迂,清丰(今属河北)人,宋代文学家。著有嵩山文集、晁氏客语等。嵩山文集,二十卷,是他的诗文集,负薪对载于卷三中。〔20〕“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清代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一六经雅言图辨跋中,对明人妄改乱刻古书,说过这样的话:“明人书帕本,大抵如是,所谓刻书而书亡者也。

    〔21〕訄书章太炎早期的一部学术论著,木刻本印行于一八九九年。一九二年改订出版时,作者删去了带有改良主义色彩的客帝等篇,增加了宣传反清革命的论文,共收原学、原人、序种姓、原教、哀清史、解辫发等文共六十三篇,卷首有“前录”二篇:客帝匡谬和分镇匡谬。并在客帝匡谬文末说:“余自戊己违难,与尊清者游,而作客帝,饰苟且之心,弃本崇教,其违于形势远矣著之以自劾,录而删是篇。”一九一四年作者重行增删时,删去“前录”二篇及解辫发等文,并将书名改为检论。

    〔22〕“客卿”战国时代,某一诸侯国任用他国人担任官职,称之为客卿。如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是楚国人。

    〔23〕湖北学生界清末留学日本的湖北学生主办的一种月刊,一九三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一月创刊于东京,第四期起改名为汉声。同年闰五月另编“闰月增刊”一册,题名为旧学,扉页背面印有集南朝梁萧统文选句:“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光祖宗之玄灵,振大汉之天声”四句,前二句见文选卷一东汉班固西都赋,后二句见同书卷五十六班固封燕然山铭。〔24〕乾隆皇帝南巡清代乾隆帝在位六十年(1736—1795),曾先后巡游江南六次,沿途供应频繁,销耗民财民力甚巨;在他第二次巡游后,视学江苏回来的大臣尹会一就已奏称:“上两次南巡,民间疾苦,怨声载道。”

    〔25〕“长毛”指太平天国起义的军队。为了对抗清政府剃发留辫的法令,他们都留发而不结辫,因此被称为“长毛”“短毛”指剃发的清朝官兵。“花绿头”指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法、英帝国主义军队。清代许瑶光谈浙卷四“谈洋兵”条:“法国兵用花布缠头,英国兵则用绿布,故人称绿头、花头云。”〔26〕“世袭云骑尉”云骑尉是官名。唐、宋、元、明各朝都有这名称;清朝则以为世袭的职位,为世职的末级。凡阵亡者授爵,自云骑尉至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不等。

    〔27〕“心事如波涛”唐代诗人李贺申胡子觱篥歌中的句子。

    〔28〕“四十而不惑”孔丘的话,语见论语为政,据朱熹集注“不惑”是“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的意思。〔29〕满族旧俗,男子剃发垂辫(剃去头顶前部头发,后部结辫垂于脑后)。一六四四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清兵入关及定都北京后,即下令剃发垂辫,因受到各地人民反对及局势未定而中止。次年五月攻占南京后,又下了严厉的剃发令,限于布告之后十日“尽使薙(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如“已定地方之人民,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此事曾引起各地人民的广泛反抗,有许多人被杀。

    〔30〕开口跳传统戏曲中武丑的俗称。

    〔31〕吴友如(?—约1893)名猷,又作嘉猷,字友如,江苏元和(今吴县)人,清末画家。申江胜景图分上下二卷,出版于清光绪十年(1884)。会审公堂,即会审公廨,清末民初上海租界内的审判机关,由中外会审官会同审理租界内华人和外侨的互控案件。〔32〕拿了什么地方的东西,迷了什么斯基的理论指国民党反动派诬蔑进步人士拿卢布,信俄国人的学说。“斯基”是俄国常见姓氏的词尾。

    〔33〕指施蛰存。他在现代月刊第五卷第五期(一九三四年九月)发表的我与文言文中曾说:“我自有生以来三十年,除幼稚无知的时代以外,自信思想及言行都是一贯的。”〔34〕张勋(1854—1923)江西奉新人,北洋军阀。原为清朝提督,民国成立后,他和所部官兵仍留着辫子,表示忠于清王朝。一九一七年十月一日他在北京扶持清废帝溥仪复辟,七月十二日即告失败。

    〔35〕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今属江苏)人。明崇祯时任礼部侍郎。清军占领南京时,他首先迎降,因此为人所鄙视。著有初学集、有学集等。列朝诗集是他选辑的明诗的总集,共六集,计八十一卷;铁氏二女诗载闰集卷四中。〔36〕彭孙贻(1615—1673)字仲谋,号茗斋,浙江海盐人。明代选贡生,明亡后闭门不出。著有茗斋集、茗香堂史论等。茗斋集是他的诗词集,共二十三卷;所附明诗钞共九卷,铁氏长女诗载卷五中。

    〔37〕俞正燮在除乐户丐户籍及女乐考附古事一文中引永乐上谕后的小注说:“大芳有希董集,言妻张氏及女媳皆死于井,未就逮;书藏其家。又铁公妻女亦以死殉,与此不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